本書從四個方向深入淺出地介紹建造個人投資組合所需要知道的四個重點 — 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
第一部份首先介紹的是關於投資的理論。在投資的世界中,首先必須要知道的就是報酬與風險間的關係,高報酬必然伴隨著高度的風險,安全的投資則獲利有限。若是低風險的投資也能獲得高報酬的話,那投資人必定爭相搶進這個投資標的,使得未來的收益下降。接著作者講解關於股市以及債券的歷史,債券必須承受的風險有兩種,信用風險以及利率風險。信用風險是基於債務人的過失使得債權人的投資有所損失。利率風險是因利率的起伏所造成的風險,例如通貨膨脹吃掉未來的利息。債券及利率有著以下的關係:
信用寬鬆,利率降低,債券價格便會上漲。
信用緊縮,利率上漲,債券價格便會下跌。
對於理解這個關係,我自己會用以下的例子:假設你有一百元,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為 2 %,而一年期債券的利率為 5 %,因此若這一百元投入定存,則一年後你可以拿回 102 元(100 + 100 * 2%);相反地,若投入債券,則一年後可以拿到 105 元(100 + 100 * 5%),因此你可能會為了多出來的報酬而承擔債券違約的風險。但是如果現在定存利率提升為 5 %,由於定存的風險遠小於債券違約的風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賣出你的債券轉進定存,因此債券價格就會下跌。
二十世紀後股票、國庫債券(Treasury bond) 及國庫券(Treasury bill) 的實質報酬率約為 6 %、1 % 與國庫券的趨近於 0 %。由於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出牛市及熊市的到來,因此在後面建立投資組合的章節時,會將投資組合以高風險資產(股票) 及低風險資產(債券) 組合。
好公司通常是爛股,而壞公司卻通常是好股。
上面這個是本書中讓我改變我先前觀念的一句話,但是從風險及投報率來想的話一點都不難以理解。壞的公司因為風險較高,因此要有比較高的投報率投資人才願意投資,而好的公司經營穩定且具成長性,因此能得到的報酬率也就相對比較平凡。
接下來介紹如何對投資標的進行估價,由股利折現模型(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 DDM) 出發 [1]。以下介紹這個模型(以股票為例):
$$P_0=\frac{D_1}{(1+r)}+\frac{D_2}{(1+r)^2}+\cdots$$
$P_0$ 為股價現值,$D_n$ 為第 $n$ 期發放的股息,$r$ 為貼現率(期望回報率)。由於上式需要預測未來無限期的股息,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若期望每年股息成長率相同,則可改寫為下式:
$$P=\frac{D_1}{r-g}$$
其中,$P$ 為股價現值,$g$ 為期望股息增長率。
舉個例子,假設台積電股利合計 5 元,期望報酬率為 5 %,期望股息成長率為 3 %,則推算出來合理的價位為 5 / (0.05-0.03) = 250元。
股利折現模型又可改寫為高登公式(Gordon groth model):
$$r=Y+g=\frac{D_1}{P_0}+g$$
$Y$ 為股息收益率。
接下來的部份作者介紹他所提倡的「被動投資」。被動投資是相對於主動投資,譬如主動投資是指在股票市場上主動挑選要購買哪幾檔股票,被動投資則是購買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 或是共同基金。 其推崇這個投資方式的是由於分析過去主動式基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投資報酬率都不如市場報酬,如果連大部份的專業投資人都不能打敗市場報酬,那我們一般市井小民又如何會有機會打敗市場報酬呢?
關於要如何做資產配置,1980 年代的知名投資學家蓋瑞·布林森(Gary Brinson) 發表的文章寫道:「投資報酬率的差異有九成以上來自於資產如何配置,僅有不到一成和選股及市場時機有關」。於是真正值得我們花時間投入的是我們該如何配置我們的資產,舉例來說,該分配多少比例投資股票、多少比例投資債券、該投資那些領域。並且真正重要的是投資組合長期表現,而不是短期的起伏。
第二個部份介紹的是投資歷史。簡單介紹了投資歷史上著名的大事件,例如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網際網路泡沫等等,作者也引用前人的研究列舉出一些泡沫發生的條件以及狀況。身為投資人應該要知道市場有起就有落,當市場對於上升的前景過於樂觀的時候往往會在出奇不意的時候遇到崩盤,相反地,在市場極度悲觀的時候往往就是最佳的進場時機。沒有人能夠預測市場的走勢,但是歷史總是會以不同形式再次重演,最昂貴的一個想法就是相信「這次會與過去不一樣」。
第三個部份是介紹基金公司、證券商等等的金融行業他們的營利模式。很多這些行業的收益來源是交易時的手續費或者是基金的內扣費用等等,然而這些看似不高的開銷往往會很大成份的吃掉你的獲利。舉例來說,假設長期投資股票市場的報酬率是 6 %,如果你找的基金內扣高達 2 % 的話,最後的總報酬率就只剩下 4 %。這個部份對於剛進入投資領域的人往往會認為是可以忽視的開銷,但若是不注意的話,長期累計下來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
最後一個部份是實際探討該如何建立一個投資組合。在實際建立起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之前,應該要知道的是「致富的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把錢存下來」。書中有計算期望自己退休時能年領多少及現在一個月要存多少錢的計算方式。假設我期望退休時每年還能夠有六十萬的實質報酬,在平均投報率 4 % 的情況下,總共需要有的資產為 1500 萬元(60 / 0.04 = 1500)。假設希望 30 年後能夠退休,則我必須每個月存下約兩萬兩千元(實質購買力等值的金額) 進行投資。
有了資金計畫後,接下來就是探討投資組合內應該要有什麼了。作者建議可以分成國內股票、國外股票以及短期(五年以內)債券 [註1]。股票的部份預期在長期會有較高的報酬,而債券的部份確保當熊市到來時,依然保有一定的資金流動性而不至於在低點賣股的損失。接著是根據自己能夠接受的風險程度擬定投資組合的股債比,其建議的比例如下:
可承受損失比率 |
股債比 |
35 % |
8 : 2 |
30 % |
7 : 3 |
25 % |
6 : 4 |
20 % |
5 : 5 |
15 % |
4 : 6 |
10 % |
3 : 7 |
5 % |
2 : 8 |
0 % |
9 : 1 |
可接受的風險越高,其預期的收益也越高。但是作者也指出,投資新手常常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若是剛開始進行投資的人,建議不要使用太高的股債比。
當決定好股債比之後,作者建議使用追蹤指數的投資標的(例如:指數型基金)進行投資。實際進行投資之後,建議一段時間(作者建議二到五年)進行一次再平衡(Rebalance),賣出過去幾年的高報酬資產並買進低報酬資產。這麼做的原因是作者根據過去的績效表現發現,前幾年的高報酬標的往往在過了幾年後報酬率便降低,而過去低報酬的有機會在未來幾年報酬率變高。如此一來,每次再平衡時相當於買低賣高,理論上會增加報酬率。
在最後仍有幾個重點必須要注意:
這本書沒有教你要如何獲得超高的收益率,而是一步一腳印地講解根據歷史,該如何打造高成功率(至少不賠本)的投資組合。這本書我認為非常適合當作投資的入門書籍,裡面講解了關於投資必須要知道的基礎理論、心理等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能儘早進入市場享受報酬就要盡早。欲達到某個財務目標,每晚十年進場,每個月所要付出的金額就會變成一倍。